全球化使得跨国生活和工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发展起来的信息通信时代的互联网,建立了不同地方和多个国家之间的开放和互通的关系。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推动,信息传播、知识共享和文化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。这成为了团结全球女性的一个重要前提。从有200万名女性参与的“华盛顿大游行”,到最近席卷全球的“#MeToo”反性骚扰运动,你可以看到女性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。所有这些运动无疑都成为了女性主义艺术的推动力量。
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莫伦贝斯特·圣约翰海军活动中心,有一个名为“你穿了什么”的特别展览。墙上挂着18件服装,每件服装旁边都有一位性侵受害者简短的文字,回答她们被侵害时穿着了什么。这些服装包括长袖衬衫、整套睡衣、运动短裤、儿童尺寸的衣物、普通的T恤,这些服装都非常普通,穿着这些衣物的人并没有引发她们被侵害的原因。在布拉格的艺术墙画廊,阿尔玛·莉莉·雷纳通过一系列展览墙上的照片,揭示了她被父亲性虐待的童年经历。这些照片是3D模制的日常物品,如勺子、米奇玩偶、剃须刀、肥皂、假阳物等,然后在墙的尽头出现了这些令人震惊的图像主题:“我父亲插进我阴道的东西?”除了这种表现方式之外,艺术作品本身通过利用真实事件和个人经历所产生的紧张感,对观众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。
如今,当女性主义艺术即将成为过去的事物时,这些作品突然唤醒了全世界,让人们意识到女性主义及其艺术远未结束。相反,它们仍在蓬勃发展。这些女性经历的悲剧是普遍的,真正跨越了国家、地区和种族,展示了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经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跨国女性主义艺术正成为主要的方向。近年来,国际女性主义艺术展览层出不穷,成功地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既包含国际视野,又保留了各个社会的地域特征和个人经历。在中国长沙举办的国际女性艺术展就是其中之一。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,有些曾在其他国家生活或工作过。他们的经历虽不独特,却丰富而全面。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多样的地域特征。瑞士艺术家弗朗西斯卡·格雷伯在非洲、印度和亚洲实施的“黑暗中的女性”项目,关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。中国出生的美国艺术家郭珍的印象派女性主义艺术作品《母亲》,以她自己的经历为基础,融入了装置艺术和流行风格。王宝聚的作品反映了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态度,系列作品以解构政治权力的方式呈现。另一方面,法国艺术家拉蒂西亚·德尚则通过个人经历带出一个充满张力的隐喻世界。
这些作品展现了女性主义艺术的新特征。首先,女性主义的视角扩展不再将女性与无意识的性表现捆绑在一起。相反,它们更注重理性思考和自觉创作,倾向于避免刻意使用地域性和性别符号。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,它们从对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自我审视和深度思考出发。这些重要作品体现了超越传统定义的女性主义艺术,扩展了女性主义的边界和方向。毫无疑问,这次展览为未来女性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证据。